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   善化區位於臺南市東北方約二十 公里,其發展自古即以農業為主,基於其地理位置,北面自曾文溪起,南迄新市之鄉街止,在此廣大的之農業發展平原中,具有縱貫鐵公路通過之交通便利,加以農 村所需之各項服務設施在此漸趨集中設置,隨人口之增加,農產品集散交易演變而成之商業機能,本地區逐由最初之農業聚落逐漸發展成為今日之鄉街中心,不僅成 為善化區治所在地,且成為鄰近各農村中心地方性社、經、文化及商業服務中心。

善化的歷史發展─ 文獻回顧善化的歷史發展─ 文獻回顧

     根據『南瀛采風』:善化區在荷蘭時代叫『目加溜灣社』,因在灣里溪旁,故清朝時稱臺南府安平縣灣裡街,設『巡司』統轄。日治時期,實施民政,改為『臺南 縣灣裡辦務署』。1897年編入大目降辦務署,改為『灣裡辦務之署』,1899年實施街庄區制度,分善化里東區及西區,設區長統轄。1920年實施地方制 度,西區合併為『善化庄』,置庄役場,1940年升格為善化街,設街役場,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為『善化鎮』。 2010年12月25日升格改為臺南市善化區。

 

     根據『善化市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報告書』:善化舊名灣裡,大正九年(1920年)改稱為 善化庄,昭和十五年(1940年)升格為善化街,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制為善化鎮。2010年12月25日縣市改制直轄市升格改為善化區。善化早於鄭成功時代 即以半農半兵之開拓政策與先民在平埔族為交易商人漸集於此,逐漸發展成鄉街經濟中心,昭和十一年(1936年)實施市區改正,擴展交通路線並於昭和十六年 (1941年)樹立都市計畫。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旋即訂定善化都市計畫,於民國四十五年核定實施至今。

 

  根據『臺灣鄉土之旅』:善化區原稱『灣裡街』。為西拉雅 平埔族目加溜灣之『大武壟社』(番俗六考作『大壟社』) 。十七世紀初受荷人教化,明末漢人入墾後,向大內鄉頭社村遷移。明鄭時期稱『善化里』。清乾隆年間時復稱『灣裡街』,由漳州人胡楚等人渡海來此,繼續開 發。康熙五十六年(一七一七年)撰修的諸羅縣志載『灣裡溪街、灣裡社街,俱屬善化里』,故街市大量形成可能在清康熙末葉期間,日治時代,因騎在明鄭隸屬 『善化里』、清領末期分為善化里東、西堡,故改稱『善化庄』。

 

  根據『三級古蹟善化慶安宮』:在西元1629年荷蘭人伐目加溜灣社(即今善化)後,於西元1636年在此開設『荷語教習所』(一稱天主教堂) 傳授荷語(新港語),並掘『荷蘭井』供飲用水用,現本廟牌樓前留有『荷蘭井』之遺跡可資佐證。
小結:由以上文獻,以『善化鎮鄉土誌』為主,其他資料為輔